编者按:将持续推介澳门人威尼斯3966教师近期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学术成果,以促进学界同仁积极健康的学术交流、对话与批评。
杜杉杉、文继奎、张新明: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现状与优化策略——基于安徽省的调查研究
《合肥学院学报》2023年2月 第40卷第1期
摘要: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能力提升工程2.0,随后各地通过“试点先行”的方式开展试点校整校推进工作。该研究对安徽省16市48所试点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选”“学”“用”“评”几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落实制度保障,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达成共识;关注培训需求,帮助教师选择微能力点;引导教师深度参与,助力教师“赋能”;发挥培训团队指导力,构建“伴随式”指导模式四种整校推进优化策略。
张一林、曹长德: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理性审思与路径探索
《合肥学院学报》2023年2月 第40卷第1期
摘要:课程改革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具体表现为疲于平衡分数量评与素养质评;困于折中知识本位与学生本位;乏于调和系统教学与复杂对话。需要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以及影响课程改革因素合力的形成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刻反思。新时代课程改革应树立科学的课程理念,找准合理的课程定位以及挖掘家校社多方课程资源。
刘荣红:具身认知视域下家校合作的困境与纾解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年4月 第4期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提出的具身性、体验性、情境性三个特征,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具身认知理论透视家校合作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可以发现现实中一些困境,即家校合作的主体缺位、家校合作有效情境缺失、家校合作的情感体验贫乏。身体的实践,合作的情境,合作的体验,构成了具身认知中家校合作的三个理论脉络。基于此,相应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躬行实践: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深入其境:构建家校合作多样情境;心有戚戚:增进家校之间的情感互动,有效纾解家校合作的困境。
尹伟佳:VR技术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新通信》2023年4月 第25卷第7期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很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本课题从VR技术现状出发,设计了VR技术课件《果树宝宝长大了》作为研究案例,探索VR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首先,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探讨了VR技术在学前教育和教学中的可行性;其次,分析了VR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技术指导;最后,VR技术还可以克服传统学前教育在教学条件上的不足,打破学前教育在教学上的时空限制。
后娇娇、崔龙健: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研究——以皖南圩区“马灯”为例
《黄山学院学报》2023年4月 第25卷第2期
摘要:皖南圩区“马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马灯”,地方政府在予以诸多保护性支持之外,还应加强学术研究,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融入学校教育和美好乡村建设,以形成宝贵的安徽经验。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尚需加大民俗文化资源转化力度,加快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加大“非遗”进校园的推进力度,充分调动学者的研究兴趣,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教育进步和学术增长的要素。
张辉: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自我评估的困境和对策
《高教论坛》2023年4月第4期
摘要:2011年教育部提出的“五位一体”审核评估工作最大亮点是强调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使它更接近评估的真谛,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认可。但高校自我评估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面临很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高校对自我评估的认识不到位、开展自我评估的意识不够强、自我评估的机制和标准欠缺、自我评估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破解现实困境,需要采取推进高校树立对自我评估的正确认识、落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估机制、强化省级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等措施,最终推进自我评估成为高校自主和常态化行为,成为推进高校教学自我革新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成为高校教学生活的应有之义。
冯艳慧、王日丽:幼儿冒险行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4月 第25卷第2期
摘要:幼儿冒险行为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建立幼儿冒险行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帮助教师识别幼儿冒险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国家相关纲领性文件的要求,以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为依据,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构建了包括人员风险、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 4 个特征因素群和活动前准备、理论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等26项具体幼儿冒险行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教师积极应对幼儿的冒险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潘日余,武砀,王翠艳:特教学校服务氛围与教师工作投入间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年5月 第37卷第3期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261 名特教教师进行匿名调查,以探讨特教学校的服务氛围与教师工作投入间的关系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特教学校的服务氛围显著正向影响特教教师的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在特教学校的服务氛围与教师的工作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角色契合度调节工作满意度中介作用的前后两段。因此,特教学校的服务氛围既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投入,又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工作投入,同时,工作满意度的间接作用还受工作角色契合度的调节。
薛珊:多源流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形成探析
《临沂大学学报》2023年6月 第45卷第3期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对推动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基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及政策之窗几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的形成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本科高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形成了“问题源流”;内外部“政策企业家”的积极推动,形成了“政策源流”;政治领袖的执政理念,形成了“政治源流”。在三流汇聚过程中,政治源流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发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之窗”打开。其启示在于:高等教育政策的出台,需经过严格的政策评估,做好充分的实施准备,并提供备选方案;在高等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政府应致力于为我国高校提供包容开放、能进能退的制度环境,强化高等教育“本体性价值”,从“强制的硬工具”转向“激励的软工具”,才能发挥出政策的应有价值。
诸园、高世杏:先秦儒家“师”的角色演变及其当代教育启思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6月 第42卷第3期
摘要:初具教育者意蕴的“师”是王官体制内兼职教育的技术性职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对“师”的角色进行创造性解读,突破原有官职身份界限,赋予崭新意义:孔子认为“师”是爱众亲仁的仁爱之师,孟子认为“师”是以道自任的圣人之师,荀子认为“师”是治教合一的圣王之师。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对“师”的角色期待,促使“师”由“职官之师”演变为“圣贤之师”,“师”角色演变遵循的逻辑特点与新时代教师职业要求相吻合,为培育“四有”好老师提供思想理论滋养、人格榜样和实践指导。
编辑:钟婕;审核:诸园